【145/1000】《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》
 
我們可能因為缺乏自信,
而透過社交讓自己「看起來很受歡迎」。
 
我們不喜歡社交,
但卻覺得這「有一天用得到」,
所以在上頭耗費自己大部分的生命。
 
你,也患了「社交病」嗎?
 
試問自己,
這些「過度社交」真的值得嗎?
 
如果你想改變,就得思考該如何從「過度社交」走向「有效社交」。
 
作者提供了兩個面向供我們思考:
1、重新規劃自己的交友策略,
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 
2、學習與自己獨處,
發現自我價值。
 
在自我價值這部分,
我很喜歡作者提出來的問題,
來幫我們探尋自我、發現價值。
 
問題有六:
1、我是什麼樣的人?
2、我現在在從事什麼樣的工作?
3、我有沒有能力做好這份工作?
4、我能經營好自己的生活?
5、我沒有朋友就不能活嗎?
6、我是否願意享受一人時光?
 
為什麼透過問題發現自我價值重要?
 
因為我們可能會因為缺乏自我價值,
而去用社交來彌補自卑感。
 
這,是一種補償心理。
 
|▍補償心理
 
補償心理(Compensation)的意思是:
「我們會因為某種缺陷,
而有意識地採取其他方式去『彌補自卑』。」
 
你有發現自己也有這個狀態嗎?
 
我有,而那是在大一的時候。
 
那時剛進大學,
會因為害怕沒有朋友,
而去跟隨著潮流走。
 
因為這樣的恐懼,
我參與了大量「我不喜歡」的活動。
 
這樣的「過度社交」,
讓我不只累,
更是空虛。
 
過了一學期,我痛定思痛,
決定去做我愛的事就好。
 
那時想到以前常聽到一句話: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,自然會吸引到和自己相同頻率的人。」
 
雖然那時候還不是很肯定,
是否能真的會遇到喜歡我的朋友。
 
但因為我已經受不了「過度社交」,
所以我就進行「斷捨離」了。
 
當我開始行動、做自己後,
我發現真的不用愁,
因為喜歡你的人自然就會來到你身旁。
 
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
不只讓我有了自信、找到自己價值,
更擺脫了「過度社交」的困擾。
 
所以,很推薦大家運用上述的六個問題,
來幫我們找回自身的價值感。
 
當你找到了自己的價值,
就可以和我一樣擺脫「過度社交」,
再度找回自己生命的主控權。
 
我很喜歡這些反思的過程,
因此附上這些問題和大家分享!
______________
此外,在減少過度社交後,
儘管我們把社交的「量」減少了,
依然可能還會遇到一個問題:
「在關係裡太黏所造成的緊張。」
 
你還記得你家人時常去「關心」你的時候嗎?
 
有時候,他們是出自於好意,
但是那「過度」的關心,
帶來的不會有被愛的感受,
而是甩不掉的壓力。
 
因此,當我們在與重視的人相處時,
要謹記以下這個概念:「刺蝟效應」。
 
|▍刺蝟效應(Hedgehog Effect)
 
德國哲學家阿圖爾.淑本華(Arthur Schopenhauer)用「刺蝟效應」的概念,來強調人與人之間「保持距離」的重要性。
 
朋友之間,
太遠,會疏離;
太近,會刺傷。
 
不遠不近,
剛剛好就很好。
 
聽到這你可能會想問:
「這樣聽起來很模糊,
有沒有一個最佳距離呀?」
 
有的,淑本華提到了有兩個最佳距離:
一個是「物理的距離」,
一個是「心裡的距離」。
 
保持物理上的距離
 
不要做什麼都一起,
靠得太近會容易厭煩,
也容易生出嫌隙。
 
這樣的概念不只是用在朋友,
情人也是一樣。
 
即時兩個人非常好,
但是也要給彼此一些自己的空間,
以免窒息。
 
保持心理上的距離
不要去「事事干涉」對方,
也不要「觸及隱私」。
 
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界線,
當我們跨越那道界線,
去干涉別人的生命時,
往往適得其反。
 
往往過度的「為你好」,
帶來的不是真的好,
而是充滿壓力的訊號。
______________
 
學習獨處,透過反思來找回自我價值;
保持距離,讓彼此不會因此而有壓力。
 
當我們對自己有價值感時,
就不會再去過度社交。
 
當運用了刺蝟效應,
我們就可以讓社交更加有效。
 
不要去「活給別人看」,
請「活給自己看」。
 
儘管你認識了多麽厲害的人士,
他們也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,
對吧?
 
這是你的人生,
你得為自己而活。
 
因為到頭來,
能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,
只有自己。
 
筆記28分鐘 | 書摘45分鐘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