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33/1000】《深度學習力》
「假如你想找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習方法,
你只需要『提問記憶法』。」
 
這本書雖然內容主要是寫給大學生,
但我覺得其方法仍有可借鏡之處。
 
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,
就是作者運用「提問記憶法」來做學習。
 
什麼是提問記憶法呢?
 
簡單來說,
就是去構思我們要建構出什麼樣的知識體系,
接著運用一連串的「提問」,
幫助自己回想出這個體系的全貌。
 
運用這樣的方式,其實我們在思考提問時,
就已經是在複習內容。
 
而當我們回答問題時,
就是第二次複習了。
為什麼不是一直去看著書本背誦內容,
而是需要透過「提問」來幫助複習呢?
 
在回答這個答案前,我們先來看心理學家傑佛瑞.卡皮克(Jeffrey Karpicke)的一個研究。
 
透過研究,他發現許多學生在學習時會產生「能力錯覺」,他們會「反覆閱讀筆記或課本,但很少人檢驗自己學到多少,也很少進行提取練習。」。
 
所謂的能力錯覺(illusions of competence),
就是你以為在你面前放本書,
裡面的資訊也都會存在你的腦海中。
 
回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場景,
你仔細想一下,
真實的狀況是多半是看完就忘記了啊!
 
那麼,最好的記憶方式若非反覆閱讀,
那會是什麼呢?
 
最好的方式就是:
「去努力回想,從腦海中擷取出重點來」
 
|回想,是為了讓大腦覺得這重要。
 
根據研究指出,
新的記憶會先經由大腦皮質各區初步整理後,
在集中到海馬迴形成短期記憶。
 
後來再經整理、取捨後,
才會送回大腦皮質形成長期記憶。
 
然而,
是哪些東西會被「取」,
那些東西又會被「捨」呢?
 
|「重複」得夠多的,就會被留下來。
 
回到學習上,
我們必須透過不斷地複習,
讓我們大腦覺得這是「重要訊息」,
才不會被捨棄。
 
然而這個複習,不是只是用眼睛去看,
因為你看了不會印在腦海內啊!
 
你還是必須透過「回想」,
這個舉動有個專有名詞,
稱為:「提取(retrieval)」。
作者運用自我提問的方式來進行回想,
這是一種提取。
 
對我來說,我更愛以「分享」的形式,
來當作我的提取策略。
 
在分享時,你一定得「回想」,
不只如此,你還要想「怎麼講」。
 
透過這個方法,
不只可以加深我的印象,
更可以造福人群,
可謂一舉數得啊!
 
不曉得你的提取方法是什麼呢?
 
若還沒有想到,
可以參考作者的「提問記憶法」哦!
 
#筆記23分鐘 #書摘15分鐘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