疲勞前要停止,不勉強才能堅持到底。
 
工作多久休息一次最洽當呢?本書作者提出的是「18分鐘」。
 
在這篇文章裡,我會和你分享專注力的三階段,讓你知道該如何找到自己最佳的工作節奏。
 
在心理學領域,在專注力的分析上有分為三個階段:
1.初期動力十足
2.中期倦怠
3.接近終點的跳躍效果(看到終點專注力又重新提高)
 
根據作者的五年實踐,他發現用18分鐘的時間區段工作,是最能夠減少「中期倦怠」,讓專注力持續最久的時間。
 
不曉得你偏好用什麼樣的節奏去工作呢?之前有聽過90分鐘,也有聽過25分鐘(蕃茄鐘工作法)。不過我常常都是「做到一個段落才休息」,而這個段落,常常可能一次就是1-2小時。
 
作者書中的這句話,打到了我:「疲勞前要休息,不勉強才能堅持到底。」
 
「有時候等到累的時候才休息,那樣的休息往往很難恢復精力。」作者又打到我了,我覺得真的需要好好來檢討一下,要在疲勞前休息。
 
不過會這樣埋頭苦幹是有原因的。因為我有時候會怕被打斷,降低我的工作效率。
 
這件事情也苦惱我很久,因為之前接觸到蕃茄鐘工作法,叫我們工作25分鐘就要休息5分鐘,整個很不習慣啊!
 
很幸運地,我終於在這本書裡找到了解答:「盡量在任務途中暫停,這樣在休息回來後反而更容易進入工作狀態」。
 
疑???當下我很疑惑為什麼作者會這麼說?
 
後來去查了一下才發現,原來這叫做柴嘉尼效應(Zeigarnik Effect)
 
俄羅斯心理學家柴嘉尼是這麼說的:「未完成的工作或中斷的工作更容易喚醒回憶,反之已完成的工作容易忘記。」
 
當我們把休息的時間放在「最不方便離開的地方」,在休息前後的作業卻能夠銜接得更順暢!
 
聽起來好像有點反直覺,不過這裡舉個例子你可能就會更有感。
 
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,像是連續劇或者漫畫,都是斷在「最不方便離開的地方(最精采的時刻)」,讓我們之後在看時,能夠更容易「串起前後劇情」呢?
 
讀到這個概念對我幫助很大,因為之前在運用番茄鐘工作法(工作25分鐘,休息5分鐘)時,就會對於這個被打斷有所罣礙。
 
下次我先來試試看久違的蕃茄鐘工作法,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,如果覺得25分鐘太疲勞,再來用18分鐘做做看。
 
你本身習慣什麼樣的工作節奏呢?或許之後你可以用不同的時間長度工作看看,像是90分鐘、25分鐘、18分鐘。在中斷的時候不用擔心,因為「柴嘉尼效應」,我們的中斷反而不見得不好呀!
 
--
你也想學習用94快筆記術,來提升閱讀學習的效率嗎?
歡迎參考:94快筆記術教學文 
--
「閱讀拆解94快」假日全天班:台北場(4/21)/ 台中場(5/5)/高雄場(4/20)

「94快筆記術」平日晚上班:台中場(3/27)/台中場(4/24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