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24|80/100《做自己最好的陪伴》 |筆記50分鐘/心得32分鐘
你是否在關係當中,時常會需要另一半的陪伴,不然就會感到一股孤單與焦慮的感受呢?於是,緊迫盯人、渴望索求的方式接踵而來,但你只永遠只會感到匱乏、不夠,難有滿足的一天。
這樣子的不安全感、匱乏感,是從何而來的呢?
幼孩時代被照顧的品質,可以看出我們小時候是否覺得安全。而若是在小時候在需要時,沒有獲得好的回應,我們身上所感受到的不安全感,形成了各式的依附關係,影響了我們一輩子的人生。
我在親密關係中,也曾有這樣的感受。透過伴侶的說明,才發現原來我是屬於「焦慮型依戀」,對於關係會渴望有情感的交流,容易在關係當中,渴望另一半的經常陪伴、回應,容易帶有著不安全感。
當有了覺察,便開始試著去調整、改變。這樣的練習,回想起來也大約四個月左右了呀!在這本書中,看到了有一些對我自己改變很大的觀念,對我來說是個很深刻的複習,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下!
一、【沒有人可以永遠陪伴我們】
首先,要記得一件事: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人可以給我們完整的安全感,因為沒有人可以24小時、全年無休地陪伴著我們。因此,我們必須學習面對自己。
以下兩句話,需要好好地問自己:
1、「當你一個人的時候,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?」
2、「當你感覺孤單或不安的時候,你可以怎麼做?」
「將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。你需要找到你的重心與渴望投注熱情的所在,也要找到你可以去付出和給予愛的方式,或者轉而專注在你所擁有的部分,讓自己的豐盛感越來越壯大。」—吳姵瑩
我們要學習「活好」自己的生命,從找到自己生命的重心開始。
二、【面對自己】
我們需要學習去覺察自身,去「看見」情緒、陪伴「情緒」,讓情緒可以流動。此時,我們的生命才會有轉化的可能。
看見情緒,意味著去「說出你看見的情緒是什麼」
陪伴情緒,意味著去「給予情緒一些時間,當下存在,就是最好的陪伴」
「情緒的展現就是想要被好好理解」,讓我們的內在小孩知道我們都在,情緒便可以更快地釋放出來。
三、【面對內在大人】
內在大人,就是我們對待內在小孩的方式,而這個方式,多源於我們自幼年時期以來,累積於我們細胞記憶裡頭的「聲音」。
這些聲音帶來的批評與否定,經常使得我們的內在小孩受傷、裹足不前。我們要做的是,去覺察到這些聲音的存在,然後去回應內在大人的聲音,安撫與陪伴內在小孩,更勇敢地去面對生命的挑戰。
 
 
「記住,安全感是練習來的,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,一次與感受接觸累積而來的。」—吳姵瑩
面對情緒、陪伴情緒、保持覺察,選擇自己想要過的人生。若是我們把「安全感」的滿足與否寄託在別人身上,我們終將難以安住在這個生命裡頭。不安、焦慮,仍然會時常出現,來擾亂我們的生活。
該怎麼辦呢?當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「提升自己」時,我們就會更有安全感。找到熱情、投注其中,讓自己的生命豐盛起來,學習自己照顧自己。唯有在安全感中,我們才有能力建立牢固且深刻的關係。
自問:「我給了自己多少安全感?」
答案,往往都在我們自己的身上。外求,是不會有解答的。
 
 
這幾個月來,我有深刻的感受。從原本對於關係的焦慮與不安,到現在的安定與自在,差異在於我找了自己生活的「重心」,活出自己生命的喜悅。
我不用把自身的安全感依附在伴侶的身上,而是可以和他分享生命裡頭的喜悅時,我發現這樣的關係,更加自在、牢固、充滿著愛。
我很喜歡這樣成長的過程,也和大家分享,期待我們可以一起找回生命裡頭的安全感,從真誠面對自己開始。
 
 
#94快筆記:https://imgur.com/1qFylie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