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23|24/100《躍遷》|筆記47分鐘/心得48分鐘 

「我該怎麼樣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啊?」一位學生問著。
「請看《躍遷》第三章全文。」古典回應。

今天要和大家分享《躍遷》第三章:「連線學習:找到知識源頭,提升認知效率」。為什麼要分享這一段呢?因為在我做完94快筆記後,想去細看我寫下的行動方案,才發現原來是一套知識體系的建立系統啊!!看完,覺得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!

在這章裡,有我認為貫穿全書最重要的一個觀念:「認知效率」。

認知效率的意思是:「認知收益和時間精力之比。」簡單來說,就是你和對方一樣投入了一小時的認知資源在閱讀一本書上,你如果認知效率高,你可能在閱讀完後便能運用裡頭的知識在工作上,而對方可能在你問他閱讀完後還記得什麼?他可能一問三不知。
提升認知效率的關鍵在哪裡?書中提到最有效的工具就是:「功利讀書法」,也就是帶有著「目的」去學習。
古典在本章中論述了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,我把它分為六個階段:
1、提高認知效率—找到你的學習目的
2、找到知識源頭—區分資訊價值高低
3、運用提問學習—列出問題樹(系統性提問)
4、淬煉知識晶體—從四大結構擷取概念組塊
5、愛上連線學習—找高手組隊打團體戰
6、知識IPO—知識變現,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
一、提高認知效率—找到你的學習目的
作者在一開始,提出了「功利學習法」的概念,分為三步驟:「確認目的」、「帶著提問」、「投入時間」。
在閱讀前,需要明確知道自己學習這個領域的目標是什麼?以我為例,我在近期閱讀了相當多「學習如何學習」類的書籍,目的就是要去更有效率的學習(確認目的),如此一來才能夠更快速地去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,內化成為自己可運用的資源。
而在閱讀時,會先運用94快筆記術,快速地先透過略讀抓出書中的關鍵字,再對書中提問(帶著提問),運用剛剛的關鍵字回答我自身的提問。最後再用自己的話,簡練地表達出於這本書的收穫,同時列出行動方案。因為學習的重點在於行動,沒有行動、行為上的改變,這個學習本身是無效的。
 
 
二、找到知識源頭—區分資訊價值高低
盡量去找出一個資訊的源頭,資訊分為1、2、3、4手,越是大眾所了解的,通常是越後面的資訊。此時資訊可能就會被扭曲的多一些。因此,提升你的認知效率,找到學習的目的(Why),抓到學習的方法(How),你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,獲得比旁邊的夥伴更多學習。
 
 
三、運用提問學習—列出問題樹(系統性提問)
假裝寫一本書、列出問題單、列出問題樹,藉由系統性的提問,你可以把這個主題看得更清楚。今天看到X博士在臉書上的一篇分享,他有提到要如何把興趣變成職業,重要的關鍵就是:「產出」、「想問題」、「堅持」。他的第二點主要是說,我們要去思考如果我們在這個領域,會去google什麼樣的問題,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問題寫下來,當別人認為你的有價值,自然就會追蹤、轉發。
成為終身提問者,是在這個小節作者對我們這一代人的期許,唯有如此,才能夠提昇我們的認知效率,做更有產出的學習者。
 
 
四、淬煉知識晶體—從四大結構擷取概念組塊
這個世界是由概念組成的,能夠建立系統、概念、方法,成就自己知識體系的人,總是比多數的他人更具有優勢。因為他可以不斷地擷取這世界中的信息,放入他的體系中,當他的認知效率提升時,自然和你的距離也越拉越遠了。
而這個知識晶體,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快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元素。它主要有以下四大結構:關聯、樹
狀、序列、數據。當你有了這些晶體,你才能夠更快地去提取知識,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。
 
 
五、愛上連線學習—找高手組隊打團體戰
當你遇到一個問題時,你會自己思考答案?上網找答案?還是去找會這個問題的高手,一起討論答案?
連線學習,意味著和他人一起討論答案,而這個他人,最好是和你不同領域的,更可以給你不一樣的觀點。因為在這個時代,很多時候一個問題已經很難從單一角度切入解決,而是需要不同領域的整合協作。
 
 
六、知識IPO—知識變現,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
I(Input)代表輸入,你學習的目的,是為了解決P(Problem)—問題,而當我們找到可以解決P的方法時,要記得把它給產出(O—Output),成為可以商品化的對象。如此一來,你才能夠變現自身的知識,將學習的效率極大化。
 
 
如果你想要有躍進式地成長,相當推薦這本書給你。透過略讀式的方式去閱讀書籍,可以快速地篩選出是否有需要精讀的必要,這是一種提升認知效率的方式。而這本書,讓我捨不得放下,因為裡頭的理論、案例、方法都切中了我的需求。雖然目前暫時只有細讀了第三章,但只有第三章就有這麼多「乾貨」,其他的內容實在也是讓我好期待啊!
 

 

#94快筆記下載:https://imgur.com/5g53TBZ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