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去不僅僅是讀,而是更進一步去透過「互動」來處理這個資訊時,這資訊才會成為一個能「為你所用」的知識。
 
在閱讀的過程中,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去與書本互動。像是思考,在閱讀的過程去想:「這是真的嗎?」、「好像有某一本書裡也有提到這個概念」、「我可以怎麼用在生活中」。也可以像是筆記,去記錄下這本書你覺得印象深刻的部分、你想提問的問題、你找到的答案、還有你闔上書本後的行動。如果你有學習過94快筆記術,那你肯定知道筆記的重點在哪裡。若是還沒有學過沒關係,後面會再有系統地教大家這個好方法。
 
來簡單總結一下,這個處理(process)資訊的階段,有什麼重點是必須要做到的:
1.連結
去把書中的資訊,和我們的生活場景做「連結」。
 
這連結是什麼意思?簡單來講就是去想,書中這個資訊,可以如何去「用」在我的生活之中。比如今天你在《搞定》這本書中,讀到了一個時間管理的技巧,叫做「要事先行」。那你能不能在闔上書本後的隔天,就去找出來你生活中那件最重要事情,然後在一天的開始,用認知效率最高的時候,去把它給解決呢?
 
2.比較
去比較書中的內容,和你過去所讀到的有哪些相同處與相異處。
 
為什麼這麼做呢?因為只從單一個作者的眼中了解一個領域是危險的。畢竟每個人的成長環境、家庭背景、價值觀都不盡相同,於是在當你透過他們的濾鏡去看這世界時,自然就會看不完整。
 
舉個例子讓你更明白些,就拿「買書」來說好了,有作者建議一次買齊同一主題20-30本書,這樣子就能夠在閱讀同一主題時,去比較不同作者的觀點,這樣就能避免我們在認知一個概念時有所偏頗。
 
不過,也有作者建議我們一次買一本書就好,看完才能夠再買另一本。因為今天一次買太多,最後可能都讀不完擺在書櫃當擺設,那還不如就限制自己讀完一本才能再買另一本。也許透過這樣的方式,還能夠激發自己讀書的動力呢!你說,他們的方法有對或錯嗎?沒有,因為他們都用自己的方法達到了一般人不容易達到的成就。所以我們在閱讀時,必須要去「比較」不同作者的觀點,然後去與我們的生活做連結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。
 
3.記憶
去善用大腦的記憶機制,讓這些輸入腦海裡的重點能夠停更久。
 
一般來說,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會接收到許多資訊,一開始會被送入到海馬迴(hippocampus)這個掌管短期記憶的地方,而後它會再決定是否要送入長期記憶。而決定的關鍵在於這個東西對我們來說「是否重要」?至於判斷的依據,我認為有兩點,一個是「情緒」,而另一個是「重複」。
 
關於情緒,因為我們的海馬迴與控制感情好惡的扁桃體(Amygdala)緊密連結在一起,當我們的情緒被挑動時,也就是特別容易記憶的時刻。所以今天若我們學習的過程是很歡樂的,那會使我們記得更牢。
 
關於重複,因為我們平時需要接收的資訊太多,所以必須要透過重複,讓大腦知道這個東西重要,所以得留下來。舉個例子,當我在透過思考或者筆記的方式閱讀時,我會刻意地去重複「想」或者「寫」重點關鍵字。多想,就是去「反芻」這個概念,去思考這個概念的前因後果,藉由不斷反覆地思索強化印象;多寫,就是去把重點用不同的方式敘述出來,藉此增強大腦和這個知識的關聯性,讓我們能深化記憶。
 
若我們能夠在和知識互動的過程中,善用記憶的大原則,那就可以加速我們學習的效率呀!
 
知識要互動,才能夠有用。
 
記得把書中的資訊去與生活做連結,並且透過多閱讀去比較出一個最適合你的方法、運用出來。當你用出來時,你就是在重複學習這個知識。你知道嗎?這樣一來你的學習不只有用,那些知識你還能記得超牢呀!
 
在後續有關「處理」的篇章中,我們會聚焦在「筆記」這個主題上,讓大家可以善用「94快筆記術」來拆解一本書,把對你生命有助益的部分,去蕪存菁地帶入生活。這是我們成長IPO的第二集-處理(process),明天會再與大家分享最後一集-輸出(output)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