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12|67/100《依戀障礙》|筆記49分鐘/心得23分鐘
 
當人類想追求幸福的人生時,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呢?作者的回答是:「穩定的依戀」。
什麼是「依戀」?指的是人與人締結緊密關係的能力。正如阿德勒(Alfred Adler)曾說的:「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。」在生命中的每個面向,工作、休閒、家庭,似乎都真的與「關係」緊緊相關呀!
那麼,你一定很好奇這樣的依戀關係,是如何形成的呢?
「與母親的關係」是出發點,一切都是從擁抱開始的,那一個給予安全感的動作,就是培養依戀的起點。
依戀主要分為兩類:安全依戀與不安全依戀。其中不安全依戀,主要分為三大項:
1、焦慮型:害怕被拒絕或拋棄,渴望從他人身上獲得「自己受到需要的保證」
2、逃避型:偏好在人際關係上保持距離,「不受束縛」是他們的核心願望
3、恐懼逃避型:上述兩者同時呈現
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依戀狀態,你可以找到在生活中許多問題的癥結點。
當知道後,那我們該怎麼辦呢?在關係中,我希望可以找到方法,來擺脫依戀障礙。這本書給了我兩個很棒的思考面向,和大家分享:
 
一、成為好的安全堡壘
克服依戀障礙,需要有第三者可以「暫時」替代父母的角色,讓對方重新建立良好的依戀體驗,彌補他幼年時期曾失去或未曾擁有的東西。治癒依戀障礙的重點,在於「持續接收不變的愛」。
作者列出四面向與一目標:
1、安全感:在一起而不受傷害
2、同理心:同理對方的心情
3、回應性:遇到困難時,有著「有人可以商量」的安全感
4、穩定性:盡可能以一貫的態度回應
5、無話不談,是上述四者都達到後,最後的目標
二、讓對方傾訴受傷經驗
修復創傷,我們需要先面對創傷、接納創傷。我很喜歡周志建老師在《擁抱不完美: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》一書中所提到的:當我們能夠擁抱自身的不完美,我們的生命才能夠真的「完整」。
當創傷沒有被說出口,置於我們細胞記憶的那些傷痛,會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知與行。因此透過對話,讓這些創傷再度被看見,把它帶出潛意識,是完整療癒的必經之路。
 
 
依戀形式,堪稱是我們人類的「第二基因」。自從我的伴侶告訴了我「依戀型態」的知識後,我才發現原來過往的親密關係,都是在重蹈覆轍啊!有太多的行為,我以為是有意識地做,原來是過往在原生家庭中的創傷,而造成的「下意識」反應。這個覺知,帶領我進入了一趟修復依戀障礙之旅,我深深感激。
這本書也是她推薦給我閱讀,從中獲益良多,於此和大家分享。願大家都能夠在關係中修復自己的依戀障礙,與另一半,攜手共創更美好的未來。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