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21|23/100《大腦喜歡這樣學》|筆記40分鐘/心得49分鐘
 
學習如何學習,首先你要了解大腦的結構,你才能夠學得聰明、學得省力、學得有效率。
 
在本書裡,提到了三個重要的基礎面向:
1、兩個思維:【專注思維】與【發散思維】
2、兩種記憶:【工作記憶】與【長期記憶】
3、效率學習關鍵:建立【記憶組塊】
以下分別進行說明:
一、兩個思維:專注思維與發散思維
專注思維很好,因為它可以讓你運用你所擅長的模式,去解決你想要解決的問題。然而,這有利有弊,因為這經常會帶出定勢效應 (Einstelluug effect):「你的既定觀念或最先出現的念頭,會阻礙你的想法或者解答。」
於是,我們可以試著把大腦看作一片森林,專注思維可以讓我們去詳細觀察一棵大樹的細節,而發散思維可以讓我們去連結不同樹木的訊息,創造出新的可能。
因此,若當我們要去解決一個問題時,我們必須要時常「切換思維」,在專注與發散兩者間擺盪,激發出我們對於一個問題的新的看見、新的可能。
舉個經典例子,就像是一個2004年經典的西洋棋快棋對弈的場景,正當十三歲的兒童麥格努斯.卡爾森(Magnus Carlsen)對決西洋棋大師蓋瑞.卡斯帕洛夫(Garry Kasparov)時,在戰局激烈之時,卡爾森突然在他的休息時間時(換對手下棋時),站了起來,將視線飄到其他地方去。這樣的舉動不止讓在場的大家出乎意料,同時也讓這場棋於最後打成平手,流傳青史。
卡爾森做的,就是將專注思維轉換為發散思維,進而激發腦中的不同區塊的連結,在棋局中看見更多可能性。
 
 
二、兩種記憶: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
工作記憶(working memory)指的是「你必須立刻處理而且有意識處理的資訊」,然而這樣的記憶必須要藉由不斷地「間隔式重複(spaced repetition)」複習,才能夠進入我們的長期記憶(long-term memory)中。
根據《改變人生的超速習法》一書中提到的研究,我們新的記憶會暫時經由大腦的海馬迴整理過,然後儲存於大腦皮質。而因為停留在海馬迴的訊息,最長只能維持一個月,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不斷地複習,讓我們大腦覺得這是「重要訊息」,進而繼續保留在大腦內,而不被捨棄。
而在複習的過程中,不是要你一直去「讀」同樣的素材,而是要去「回想」,這個舉動稱為「提取(retrieval)。
心理學家傑佛瑞.卡皮克(Jeffrey Karpicke)發現,許多學生在學習時會產生能力錯覺(illusions of competence),以為反覆閱讀就有學起來,但其實效果有限。最好的方式是:「去努力回想,從腦海中擷取出重點來」,這樣可以強化你的大腦連結,加深腦內的記憶軌跡。
 
 
三、效率學習關鍵:建立記憶組塊
「『組塊』指的是一組以意義結合起來的資訊。把個別資訊集合起來,整理成許多不同組塊,可以讓大腦運作更有效率。」—《大腦喜歡這樣學》
建構過程分為三個步驟:專注、理解與建立脈絡
1、專注
讓新資訊與大腦的既有部位能夠產生連結,一心多用時這樣鏈結的效率就會降低。
2、理解
運用專注思維與發散思維輪流切換,找出該資訊的「中心思想(核心觀念)」。你可以運用學習專家史考特楊(Scott Young)發明的「費曼學習法(Feynman technique)」去簡化概念,試著說給別人聽。當我們可以用簡單方式敘述給他人,代表著我們對於這個概念,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。
3、建立脈絡
找到脈絡,知道多個記憶組塊可以被運用在什麼地方,什麼時間可以拿出來用。
透過建立脈絡後,我們在進一步可以達到「移轉(transfer)」的學習能力培養,意思是我們可以把我們在某一脈絡所學習到的知識,運用到另一個脈絡上。
經研究顯示,透過這樣不斷將不同領域的知識組塊移轉的過程,我們可以在新的領域產生更有效率的做法,激起更多創新的作為。
這讓我想到,也許現在很風行的「斜槓」概念,和這樣的移轉有所關聯。因為我們開始試著把我們原有的工作做拆解,然後與其他領域進行「跨界」,產生新的工作組合、創造出有別於一般的成果呈現。這樣一來,就能夠有更大的機會在這個步調快速的世界裡,站穩腳步。
 
 
大腦就和身體的肌肉一樣,我們可以透過不斷地鍛鍊它,而越來越加茁壯。進而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,更省力、更有效率。
本書中含有大量的研究成果,告訴我們許多我們過往可能知道「要這麼做」,但不清楚原因的方法,透過閱讀後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啊!推薦給大家:)
 
#94快筆記下載:https://imgur.com/xWr01or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