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4|7/100 《影響力: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》|筆記50分鐘/心得50分鐘
 
保持你的「覺察」,你才能在一場場的「算計」中全身而退
 
我們身上有個「按鍵」,當環境中發生某「事件」,按鍵便會被觸動,我們接著會做出某「行為」。
 
聽起來很可怕嗎?
但這卻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日常。
 
我們被默默地操作著,即使你認為,你「有意識地」做了所有的選擇。
 
哈佛的心理學家艾倫.蘭格(Ellen Langer)做過一個實驗,當我們要去列印時想要插隊,若我們可以提出一個「理由」,則有提出來時的成功機率是94%,而若只是說自己要影印,則只有60%的成功機率。
對於我們人類來說,「理由」就是我們的觸發按鈕,我們喜歡聽到理由。當聽到理由後,更容易答應別人的請求,就和雄性的知更鳥會看到紅色胸羽產生防衛反應一樣。這樣的自動化模式,遍佈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,這些模式並非不好,反而讓我們省下很多的麻煩,獲得更高的生存機率。
麻煩的是,很多人知道這個思考的「捷徑」,於是在上面滿佈陷阱,讓我們循著這條路,卻到不了我們想去的地方。
保持你的「覺察」,你才能在一場場的「算計」中全身而退。
 
 
在本書中,作者指出六大原理,希望我們可以多加留意。
 
一、【互惠原理
 
只要別人對我們略施小惠,即使是「硬來」,我們依然會感到一股虧欠感。
接著,就會容易答應他們的「請求」。
最常見的,是平常在你逛菜市場時,有很多攤販會邀請你「試吃」。去百貨公司時,會有很多櫃姐邀請你「試用」。更甚者,有許多標榜「無效免費退產品」的公司,都是在運用這樣的法則。當你使用後,就算你「真的想退」,心中的那股虧欠感也會讓你「裹足不前」。
那該怎麼辦呢?
去覺察到這個「恩惠」是否別有所圖,如果發現只是個「伎倆」,便果斷拒絕或做出退貨的決定吧!
二、【承諾和一致
 
開始就拒絕,比最後想反悔容易。—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)
當我們做出一個決定後,我們便不太會去改變,因為我們害怕「前後不一致」。而這似乎和我們社會談「言行一致」的重要性相關。
因此,當你今天想要對對方有個請求時,不如就先從「小處」著手,當他願意幫你小忙時,當遇到比較大的事情時,也會比較容易答應。或者,你可以試著在一開始提高要求,然後在他拒絕後降低標準(你真正想要的標準),這樣對方很可能會更容易答應你。
這個方法稱為「拒絕—退讓」,當你退讓後,對方也更容易退一步,而接受你第二個提議。
同樣的,今天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做出承諾,尤其是「公開承諾」時,我們會更容易去堅持我們的行動。
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想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呢?
不如在社群網站上,和大家分享吧!
三、【社會認同原理
 
當所有人想法都一樣時,沒有人會再仔細思考。—沃爾特.李普曼(Walter Lippmann)
當我們看到大家都在做某一件事時,我們會假設:「他們可能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。」
但,這是真的嗎?
又,很多時候我們看見大家行動,我們就跟著行動,這往往是源自於一種「社會認同」,而非「優勢資訊」。
因此,下次在你採取行動時,若你是看到「大家都這樣做」,所以你也想這樣做時,請再想一想,你要這麼做的「原因」是什麼?
四、【喜好原理
 
「相似性」、「接觸」與「關聯」,這三個會影響我們對於對方的喜好。而當我們喜歡對方,我們就更容易接受對方的請教(或交易)。
我們喜歡和我們類似的人,就像是在《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》裡提到的「調頻」,就是為了讓自己和對方相似,以達到讓對方喜歡我們的目的。
我們喜歡看起來熟悉的人,像是那些政治人物為求曝光,就是為了提高與我們接觸的時間。有個實驗是這樣子:在互動前,受試者會看到很多張照片從螢幕中閃過,後來在溝通時,那些在螢幕中閃過的次數較多的對象,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,也更容易說服受試者。
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我們把汽車和美女放在一起,就是為了讓我們開心的情緒,連結到汽車上,提高我們願意的購買機率。
五、【權威原理
 
「頭銜」、「衣著」與「地位象徵」是讓人變得權威的符號。很多時候,只要把這些拿出來,就足夠把大眾降服。
但,必須要注意的是,我們仍然要具備「實力」。
巴菲特所言:「二十年的信譽,只需要五分鐘就會消失殆盡。」
也許權威原理的頭銜、衣著與地位象徵可以把我們的信譽撐起,但沒有實力的信譽是個空殼,隨時都有可能毀於一旦。
我們可以運用權威原理,但務必謹慎,充實自我。
同時,看到權威時,也別忘了要保持懷疑,因為他可能是個空殼而已。
六、【稀有性原理
 
損失,比獲益更能夠驅動我們的行為。
心理學家傑克.布萊姆(Jack Brehm)提出「心理抗拒」(Psychological reactance)的理論,告訴我們若選擇的自由受到限制,我們便會「更想要」。
當一樣產品「限量」、「限時」的情況發生,我們就無法自由、任意地去獲得,於是,我們就會更想要了。
 
 
知己知彼, 百戰不殆—《孫子兵法》
這些循著我們思考的捷徑而生的理論,很多時候是幫助我們更快做出決策,而且達到不太差的成果。
然而,若是對方懷著不好的意念,運用這些原理來獲得不對等的利益時,就是我們該保護自己的時候了。
讀完了這本書,試著去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運用到這些原理,而你也有曾經因為這些原理,而吃過什麼虧嗎?
 
前車之鑑,後事之師。
 
 
#94快筆記下載:https://imgur.com/3Pqy31b
 
 
 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