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他很糟」-「我很衰」-「怎麼辦」
你每天最常閃過哪個念頭呢?

今天談教練,
其實關鍵就四個字:「自我覺察」。
當你開始覺察的那一刻,
你的生命才會有改變的可能。
因為唯有覺察到自己的狀態,
我們才能夠去「選擇」。
「覺察,是進步的開始。」
培祐老師在課堂上反覆地強調這句話。

我們每天有50000-60000個想法,
其中有95%都是重複的。
而若你未曾「覺察」,
你可能會落在負向的循環中,
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反覆經歷。
人生,有時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了。
超可怕的,對吧?
於是今天我就充滿著好奇,
想看看培祐老師到底要怎麼解這道難題。
離開教室前,
我找到了答案。
訓練覺察,
重點在於要常常問問自己:
「我現在在哪個狀態呢?」
是「他很糟」
還是「我很衰」
或者是「怎麼辦」
如果你時常在前兩個「負向」的狀態中,
請別擔心,
因為你並不孤單。
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凡人,
都會把「責任」給撇清。
但是若你常問自己,
你會發現其實你是有能力能夠做些什麼的。
於是,當你開始發現這個可能性時,
你生命就正式踏入轉變的契機。
以下和大家分享今天課程中,
我覺得很棒的自我提問技巧:
「擴散性思考」與「聚斂式思考」。

首先,談談「擴散性思考」。
擴散性思考,
就是英文裡的「IF」,如果。
舉個例子,
當我們問自己是在什麼狀態時,
如果我們是在「負向的狀態」中。
你可以問問自己:「如果我可以很順利地完成這件事,那我『可能』會是採取什麼樣的行動?」
比如你在進行一個專案,
你覺得光是這個預算要達到這目標,
簡直難如登天。
但是,就是這個但是,
「如果你達成了,
那可能會是你做了什麼?」
給自己一個可能,
你會發現其實你除了抱怨以外,
你還可以做得更多。
接著,
我們來看看「聚斂式思考」,
也就是英文中的「First Step」。
就像是在先前的例子中,
你發現你在那個專案裡,
好像還有一些資源能夠運用,
以達成你的目標。
這時候你就可以想,
如果要運用那些資源,
你「第一步」能做些什麼?
有了方向,
給自己一個期限,
開始行動。
你會從一個抱怨者,
成為一個行動者。
當你願意為自己的生命「負責」,
在每個當下有意識地「選擇」
你將能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教練,
從「自我覺察」開始。


今天培祐老師導讀《高績效教練》,
下個月我會導讀《人生的長尾效應》,
這本書是在談如何在職涯的不同階段中,
精準地擬定策略並選擇。
如果你也曾在職涯中迷惘,
不論你是25、35、45歲等不同年紀,
這本書都會給你許多的方向及啟發。
很期待和大家分享這本好書呀!
歡迎參加 #八月閱讀獲利讀書會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