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9809.jpg

3.31|3/100 《鉤癮效應》|筆記1小時/心得45分鐘

你認為是我們創造習慣,還是習慣造就了我們?

通常,都是我們在無意識中養成了習慣,而也在茫茫之中,成為了一個樣子,一個我們並不是很喜歡的樣子。

然而,透過這本書的閱讀,你可以有效地去剖析【習慣路徑】,去想像自己未來的樣貌,養成必須有的好習慣。


習慣路徑分為四大部分:觸發、行動、變動獎賞、投入。

一、【觸發】 

觸發,是一個喚起行為的提示。可分為外在觸發:如別人推薦你使用某個產品,與內在觸發:你因為害怕失去某些朋友,所以時常關注他們的貼文,以便即時回覆。

你需要找到你受眾的痛點,然後「創造聯想」,讓他們在不舒服的時候,可以看到你的「觸發點」,進而購買你的服務或產品。

二、【行動】

史丹佛大學的法格(Fogg)博士創造了一個模型,稱之為「法格行為模型( Fogg Behavior Model):B=MAT。

意思為當動機(Motivation))、能力(Ability)、觸發(Trigger)同時齊備且到某一程度,就能激發某個行為(Behavior)。

1.充分動機

充分動機來自於人們「尋歡避苦」的本能。我們常為了開心而做,更常為了避免不舒服而做。後者的動力,比前者大得多。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「痛點」,會讓我們不舒服的點。這就是一個「成習機會」,在未來有機會衍生出一個產品的可能。

2.具有能力

當我們能力不足,便難以行動。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簡化步驟,讓人們的行動門檻降低,如此一來,人們將更願意行動。

就像是我們時常可以「一鍵完成」,透過按下一個按鍵,就可以完成某筆交易,若是中間有太多的程序,我們往往就會放棄,因為沒那麼多時間處理,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理。

3.擁有觸發

觸發如前面所提,分為內在與外在觸發,找到受眾痛點,創造讓他們可以聯想到的情境。

最後,作者提到捷思與知覺,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思考謬誤,如稀少性效應、框架效應、定錨效應、人為推進理論,都可以影響我們的行動,並且很有效果。

大家有興趣的話,推薦大家《思考的藝術》與《行為的藝術》兩本書籍參閱,案例簡單易懂,大推!

三、【變動獎賞】

獎賞分有三種類:部落型、狩獵型與自我型。

部落型著重在社會強化,他人的認同。
狩獵型重於資訊的取得,對於好奇的渴望。
自我型是關於成就感的擁有,掌握感的提升。

關於獎勵的重點在於,你要知道對方真正在乎的是什麼?

四、【投入】

我們投入其中,若是我們的成就可以累積,成為一個「價值儲存」,我們會更捨不得離開。

這個累積,可以是臉書上的內容產出,銷售網頁的評價、網站所積累的流量等等。

成功學大師拿破崙.希爾曾說過:「一個人所有的成功和失敗,都是其習慣造就的結果。」

推薦這本《鉤癮效應》給想要【建立習慣】的朋友們閱讀。

不管你是想要造就目標客群的習慣,增加公司的獲益;還是透過增強自己的正向習慣,成就自己理想的未來。

#94快筆記下載:https://goo.gl/Exg4gz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