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拆解一本書前,我們要先簡單來認識一下這本書的結構。先預備好這些知識,後續在拆解時就能夠更得心應手。在結構上,我們以「外」和「內」做區別。
 
外,代表能夠一眼看得到的。這些部位包括:
 
1.書背:這裡可以看到書名及出版社名稱,我們在逛書店時,在架上我們直接看到的地方就是書背。
 
2.封面:這邊我們可以看到這本書出版社想要強調的重點,來幫助我們對於這個主題有更多的認識。
 
3.封底:這裡通常會有這本書的摘錄精華,比如說「五大法則」、「三大應用」、「XX規律」、「XX公式」
 
 
內,代表你要翻開書本後才能看到的,這些部分包括:
 
1.摺頁:這裡通常會是作者的介紹、書本的精華或是出版社其他同款書籍的介紹
2.版權頁:這邊可以看出這本書何時出版、再版了幾次,以及其他與這本書有關的細節
3.推薦序:這裡通常會有其他高手的推薦,談他們在這本書中看得了哪些認同的重點。
 
4.作者自序:這裡通常會有作者撰寫這本書的緣由,讓我們可以理解到這本書有沒有符合我們的期待。真的有些作者會說他把這本書寫得「特別簡單」,因為要讓大家比較好吸收。而這時若你是想要找相關的研究資料可能這本書就不太適合你,因為裡頭多半是作者個人的經驗談。
 
5.目錄:這邊你可以看見這本書的全貌,就如同你去遊樂園會拿導覽地圖一樣。當你能掌握整體,待會在閱讀的過程中,就更能夠知道該怎麼樣取捨主題。你可以多花時間在有興趣的題目上,而那些跟你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,就可以先擱在一旁。
6.內文:這裡是這本書的血肉所在,若拿一本有五個章節的書來說,通常第一章會是這本書的「概論」,讓你了解這個主題會探討哪些範疇。而二、三、四章則會是去論述這個主題,讓你對於這個題目有更系統性的了解。有些時候他會帶你一步一步地完成某件事情(比如是:學習設定一個目標),而有些時候則是和你分享他的觀念,希望你可以相信,並且實踐在生活中(比如是《秘密》在談的吸引力法則)。而第五章通常就會去總結前面的所有重點,為你再複習一遍。
 
7.結語:這裡通常會是作者的感謝,去謝謝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曾幫助他的人,有時候也會再提起這本書裡頭的內容對他影響有多麽深遠。而若是作者在前面的章節還沒做總結,則會在這個部分順便再為大家複習一遍。
 
8.參考資料:若你今天有想要研究某個主題,很推薦你參考一下這裡的書目。像我在鑽研閱讀方法的書籍時,若有看到這一類的參考資料,我就會稍微看一下有哪些書是我可以去閱讀的。透過這樣子的連結,有時真可以挖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寶藏!
 
明白結構,才能解構。
 
這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,是我們之所以會比別人更快解構一本書的關鍵,之後我們在後續的拆解時,也會直接用到這些名詞跟大家做說明。如果你現在手上有一本書,就好好地拿出來找看看。透過這樣的方式,你會對一本書各部位的印象更深刻哦!
 
這是我們輸入(input)這章的第一個小節—識書。明天,就請大家帶著對於書本結構的了解,一起來挑出對你有幫助的好書吧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